中医健康网

息肉 肥胖(长息肉胖不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一旦身上长有这种“息肉”,十有八九会癌变!千万别拖成大病!

健康时报

肠息肉是息肉的一种,指的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包括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临床上,息肉既可单独出现,也可成千上百的聚合。多数息肉是无害的。但是一查到腺瘤性息肉,就要格外引起注意,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已经被公认为遗传性结肠癌的一种癌前疾病,可恶变为癌症,也有人称其为癌过渡阶段,如果不及时诊断适时治疗,多数患者最终将发生癌变。

此外,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

一般来讲,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在这阶段,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即使息肉部分癌变,如果癌细胞尚处于大肠内最表浅的一层(即黏膜层),也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

因此,一旦发现,还是谨遵医嘱,

小心久拖会拖成大病。

不过说到底,人们还是最惧怕肠息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肠癌。

肠癌发生前身体会伴有4种异常

异常1:大便形状改变

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是肠癌的一个重要信号, 平时要多加留意。

当便便变细或稀烂时,就很可能不正常了。因为正常的直肠和肛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径,所以大便排出来比较粗。

相反,突然间变细或稀烂,就有可能肠道长有肿瘤,压迫到了便便。

异常2:腹痛

多数肠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尤其进食后,疼痛异常加重,还可能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

一般情况下,右半结肠癌疼痛 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 常反射至脐下部。

异常3:排便改变

肠癌会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二者互相交替;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排便时可能腹部绞痛,便后缓解。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但如果你超过4~5次,就一定要小心了。

异常4:放屁次数增多

如果动物性蛋白质或脂肪的摄入量太多时,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范围,进入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菌群失调,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肠息肉患者要做好5点

肠息肉患者,平日里做好这5点,肠道健康,癌症不来扰!

第一点:戒掉烟酒瘾

第二点:多食膳食纤维

第三点:运动增加肠蠕动

第四点:少宵夜刺激

第五点:重视肠镜检查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隔两三年,做一次肠镜。

温馨提示:体重过于肥胖者;经常性腹泻,且连续3个月以上的人;经常吃高脂、高热量食物、生活不规律、吸烟嗜酒、熬夜、情绪不稳定的人,更要重视肠镜检查。

本文资料:

①综合:消化社区、肛肠圈、三甲传真

②2018-03-09健康时报《大于2厘米的大肠息肉要留意》

③2016-09-06健康时报《大肠息肉是典型的癌前病变》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体内发现4种息肉,最好及时切除,时间长了会变成恶性肿瘤

前几天,小艾给妈妈订了一份体检套餐,昨天结果刚出来。

“肠道里长了个肉疙瘩!”妈妈轻声说道。

我一听很紧张,接着追问,多大了?是什么息肉?

“3mm,医生说按时复查就好!”听到这句话,我的心才放下来。

肠息肉,实在太常见了,为此小艾写了很多文章提醒大家重视,但其实,不只是肠道,人身上很多地方都会长息肉,有一些甚至会发生癌变。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像一个小肉坠,人体有粘膜的地方都能长。它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小至几毫米,大至几厘米,形状和数量都可以是多样的,胃、肠、胆囊、鼻子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息肉是癌的近亲,因此,如果身体出现息肉,应引起重视。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反之,发生癌变的息肉也会有一些共同点。

一是短时间内迅速生长的息肉

如果出现这种息肉,就应引起注意了,尤其是直径超过两厘米的息肉,往往有可能是属于恶性,患者应尽快就医确诊,以免病情迅速恶化,错失治疗机会。

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的癌变几率越大:1cm以下的息肉癌变率<1%;1-2cm的息肉癌变率为10%;>2cm的息肉癌变率可达50%。

二是腺瘤型息肉

在组织学上,息肉有腺瘤型和炎症性之分,如果经医生确诊是炎症性息肉,则癌变的几率较低,但如果确诊是腺瘤型息肉,则应引起注意,因为这种息肉较容易恶化癌变。

三是菜花型、宽基广蒂型息肉

相比起体积小、带蒂的息肉,菜花型、宽基广蒂型息肉更容易癌变,患者如有这种息肉,应及时治疗。

四是多发性息肉

如果身体同时出现多个息肉,则要重视了,毕竟“积少成多”,癌变的几率也会因为息肉的数量过多而有所增加。

由于在医学界上癌症的治疗还不是非常成熟,一旦患癌往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治疗费用也高,因此人们往往谈癌色变,既然息肉有可能癌变,平时就应该多注重检查,如有必要应及时切除,那么,应如何检查息肉并切除呢?我们以较为多发的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鼻息肉为例科普一下。

胃息肉:检查是否有胃息肉最有效的方法是做胃镜检查,对于直径小于0.5厘米且数量少于2个的胃息肉,可直接使用活检钳摘除;对于直径在0.5厘米至2厘米之内的胃息肉,需要切除鉴别病理分型;而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术创面较大,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值得指出的是,超重肥胖者和长期情绪不佳的人士患上胃息肉的风险更高,因此大家需要注意加强日常体育锻炼,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保持良好、乐观心态,防止胃腺体异常分泌。

肠息肉:肠息肉通常是多发分布,而且生长的位置隐蔽,如果年龄在45岁以上,有经常性无故腹泻、便血等症状,可做一次肠镜,一旦确诊患有肠息肉,有癌变倾向的,需要尽快切除。但如果是炎症性息肉,而且面积小,可以定期复查。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属于比较多发的息肉,几乎每16人就有一人患有,通过B超即可发现,如出现胆囊息肉且直径大于1厘米,应尽快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以避免发生癌变。

鼻息肉:鼻息肉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它长在鼻腔内,当大小如豌豆时,患者会出现鼻塞、流鼻血等症状,此时应及时就医,不要误以为是普通的感冒或者过敏性鼻炎,耽误治疗。当确诊为鼻息肉时,最好的解决办法的进行手术,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如果体内发现息肉,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但如果出现了恶性息肉则要十分注意,息肉发展成为癌可能需要用5-15年,但“病向浅中医”,一旦发现恶性或者疑似恶性的息肉,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对付息肉的同时,也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少吃或者不吃煎炸油腻食品,做到不熬夜多运动,身体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解决。@清风计划@滚蛋吧肿瘤君

参考资料:

[1].《我叫“息肉”,很容易变成癌!》.医学界.2016-06-28

[2].《息肉和癌竟然是“近亲”?!警惕5种危险信号,小心癌变!》.浙大一院.2019-07-01

[3].《发现胃息肉怎么办》健康时报网.2018-05-1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5毫米的肠息肉,2年后变成肠癌!医生坦言:3大教训值得反思

今天消化内科来了一个病人,他在2年前被查出了多个肠息肉,最大的一个有5毫米,当时消化科医生建议在肠镜下切除这些息肉。

肠息肉

但是这个病人当时因为听说做肠镜会很难受,而且还需要喝清理肠道的药物,考虑到自己没有啥明显的症状,所以就拒绝在肠镜下切除息肉了。不过医生嘱咐他,要定期复查。

一眨眼,2年过去了,这个病人在看到一篇关于肠息肉的科普后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复查了,于是就去医院复查。复查后,发现原来的肠息肉变大了,而且还有一个息肉高度怀疑恶变了。做病理检查的时候,发现是肠癌!

如果这个病人在2年前就选择切除息肉,那也就不会有2年后的息肉癌变了。很多人做肠镜被查出息肉后,有的医生建议切除息肉,有的医生建议观察。那被查出息肉后,应该怎么应对呢?今天医者良言一文解释清楚。

1.五毫米的肠息肉,在2年后变成了肠癌,哪3个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不要因为治疗手段给身体带来不适就拒绝治疗:

肠镜检查

做过肠镜的朋友估计都知道这个检查是比较痛苦的,肠镜在往前推进的时候,是需要根据肠道的蠕动、收缩逐渐往里去的,虽然在做肠镜期间会使用某些减轻痛苦的药物,但是即便如此也是很难避免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肠道长息肉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肠镜下切除息肉,这种方法不仅痛苦小,而且创伤也小、恢复快。当然了,这个痛苦小是和肠镜没有出现之前对比的,那个时候切除肠息肉只有做开腹手术。

一般来说,医生建议做某种治疗,都是经过权衡过的方案,这个方案多数也是最优解,我们不能因为治疗手段给身体带来痛苦就不治疗。

要重视医生的建议:

我之前遇到过很多病人,他们哪里不舒服就去网上查,对于医生的建议,他们也是半信半疑。

我们要明白一点,大医院的医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可以说在自己的领域是比较专业的。千万不要认为懂一点皮毛就质疑医生的治疗方案。

现在的网络比较发达,要查什么东西也比较方便,但是医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我们并不能因为了解一点医学知识就不重视医生的建议。

坚持学习:

查资料

就像本文提到的这个病人,他如果在被查出肠息肉的时候,能及时去了解、学习一下肠息肉的相关知识,那也不至于把肠息肉拖延成肠癌。

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不了解,那就不会心生敬畏。就拿很多慢性病来说吧,如果这类患者能在确诊的时候,及时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认识到慢性病的可怕之处,那肯定就会去重视自己的疾病。

不用别人催促,他们自己都会主动去按时吃药 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因此,坚持学习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习惯,它能让您对疾病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去重视自己的疾病!

2.关于肠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

单纯从肠息肉这个词语来看,它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肠和息肉。息肉在英语上被称为polyp,“息”的意思就是多出、盈余的意思,息肉就是指多余的肉,所以人的粘膜表面上多余的突出的赘生物都可以称之为息肉,比如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等。

息肉的本质可以是炎症、增生、肿瘤,可以是良性肿瘤,也可以是恶性肿瘤。所以一般来说,如果被查出了息肉,需要明确息肉的性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如果考虑息肉是炎症、增生或者良性肿瘤,那就可以先不用处理,定期复查就可以。如果考虑息肉是恶性的,那就需要尽快切除。

不过现在各种内镜都比较发达了,就拿肠镜来说吧,如果在做这种检查的时候发现了肠息肉,那可以直接摘除,并且取一块组织做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

要明确息肉的良恶性,最准确的方式就是取一块组织做病理检查。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觉得,如果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息肉的外表判断良恶性,所以做病理检查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其实这种观点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医学相对来说是比较严谨的科学,它容不得有失误,也容不得去猜。如果有100个息肉,你判断了99次都正确了,那还是有一个判断错了,这个病人就相当于误诊了,很有可能会因耽误治疗而酿成一场悲剧。

可能大家比较疑惑的是,同样是息肉,为何有的医生建议直接切除,而有的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呢?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具体的需要分情况而定。

假如肠息肉比较大,那相对来说,癌变的风险也比较大,所以医生可能会建议直接切除。如果肠息肉的直径不大,外观看更偏向良性的,那可以选择不切除,采取定期复查的策略,以此观察息肉的变化。

被查出肠息肉,不管当时是否选择切除,都需要定期复查。切除了肠息肉,并不是说就一劳永逸了,它还有可能会再次长出来。

我遇到过很多肠息肉的病人,他们当时摘除了肠息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肠息肉又长出来了,切除肠息肉就好像割韭菜一样,一直切除一直长。

要想降低肠息肉长出来,那就需要从它的病因下手。肠息肉主要和肥胖、吸烟、遗传、饮食等有关。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体重、健康饮食、去除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酒、少吃红肉、少吃烧烤、少吃油炸类食物,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如果被查出肠息肉,那就需要先评估息肉的良恶性,可以在内镜下摘除,同时做病理检查,然后定期复查肠镜。如果息肉比较小,也可以暂时不切除,但是需要注意定期复查!不过话说回来,肠息肉能切还是切!如果肠息肉是恶性的,并且已经转移了,那就按照根据肿瘤的病理分期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