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孕期糖尿病吃什么(孕妇血糖7.6算高吗,需要什么控制)

健康守护者 0
文章目录:

妊娠糖尿病别慌!这样吃,既健康又安心,轻松控制血糖!

嘿,准妈妈们!怀孕期间,身体发生了不少变化,有些妈妈可能会遇到“妊娠糖尿病”这个问题。别担心,这其实是很多孕妈都会遇到的小“挑战”。关键在于控制好饮食,科学搭配,既保证宝宝的营养,又让血糖稳定下来。今天就来聊聊“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总热量和营养素怎么分配”,让你吃得健康又安心!

一、为什么要控制总热量?

孕期的热量需求比平时要高,但如果血糖偏高,就不能随意多吃。控制总热量,主要是为了避免血糖飙升,保证胎宝宝的营养需求,又不让妈妈变胖太快。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体重、孕周和血糖情况,给出一个适合你的热量范围。

二、热量分配怎么搞?

通常,孕妇的总热量可以这样划分:

碳水化合物:占比大约50-55%

蛋白质:占比15-20%

脂肪:占比20-25%

比如说,如果每天需要摄入1800千卡:

碳水:900-990千卡(大约225-250克)

蛋白质:270-360千卡(大约70-90克)

脂肪:360-450千卡(大约40-50克)

当然,这个比例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最好听取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三、具体怎么吃?

碳水:

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地瓜、豆类。

避免白面包、糖果、甜点、含糖饮料等快速升糖的食物。

分多餐少量,比如一天五六餐,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蛋白质:

多吃一些优质蛋白,比如鸡蛋、鱼、瘦肉、豆腐、奶制品。

蛋白质有助于血糖稳定,也对胎儿发育很重要。

脂肪:

选择健康脂肪,比如橄榄油、坚果、鱼油。

避免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

四、注意事项

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长时间空腹。

多喝水,少喝含糖饮料。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五、总结

妊娠糖尿病虽然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只要合理控制热量和营养素的比例,科学搭配饮食,血糖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宝宝也会健康成长。记得,孕期的饮食是对自己和宝宝的爱和责任,别太紧张,科学吃就行!

如果你也遇到过妊娠糖尿病,或者有自己的心得,欢迎留言分享!一起加油,健康孕育每一天!

糖尿病人要适当多吃,这6类食物吃对了,身体越来越好

本文193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少糖尿病患者,一听医生说“饮食控制”,就自动翻译成“啥都不能吃”。其实这是个误区。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更不是靠“戒口”治好的,关键在于吃对,而不是不吃。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糖尿病人到底该怎么吃,尤其是这6类食物,一定要适当多吃,不仅能稳住血糖,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让人越来越健康。

一、水分多、升糖慢的蔬菜,是天然的“血糖调节器”

糖尿病人不怕吃菜,就怕不吃菜。尤其是绿叶菜、瓜类、茄果类这些水分多、热量低、升糖慢的蔬菜,简直就是糖友们的“饮食福星”。

像菠菜、空心菜、黄瓜、西红柿、冬瓜、苦瓜、茄子等,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让血糖升得慢一点,稳一点。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摄入,控制体重。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300克,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糖尿病人更要吃够!

二、粗粮豆类是“控糖黄金搭档”,越吃越稳

糖尿病人光吃白米白面,血糖像坐过山车。加入一些粗粮和豆类,可以大大改善这个问题

比如燕麦、糙米、红豆、绿豆、鹰嘴豆、芸豆,这些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都比较低,消化吸收慢,不容易让血糖飙升。

而且豆类还富含植物蛋白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入1杯煮熟的豆类(约150克),可以有效改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

但要注意的是,粗粮虽好,也不能一下吃太多,否则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建议每天摄入量占主食总量的1/3左右,循序渐进地替代精米精面

三、适量坚果是“血糖保护伞”,但吃法有讲究

很多人一听“坚果”,就觉得是高油高热的“肥胖元凶”。其实不然。

研究发现,坚果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固醇、维生素E和镁等成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炎症水平,是糖尿病人饮食中不可忽视的营养来源。

特别是核桃、杏仁、腰果、巴西坚果等原味坚果(无盐、无糖、不过度烘烤),每天吃一小把(约30克),对控制血糖和心血管保护都有好处。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一项研究显示:每日摄入坚果的糖尿病人,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均下降0.2%,这在临床上意义重大。

四、低脂优质蛋白,是糖尿病人的“营养底盘”

很多糖友害怕吃肉,怕胆固醇高、怕血糖受影响,其实关键在于选对肉、吃对量

比如去皮鸡胸肉、瘦牛肉、瘦猪肉、鱼虾、鸡蛋、豆腐等优质蛋白来源,含脂量低、营养价值高,不仅不会升血糖,反而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升代谢能力。

尤其是深海鱼类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也非常有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每日应摄入1.2~1.5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这是保持代谢稳定的关键。

五、水果不能戒,但要“挑对时间、选对种类”

“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这句话,已经被科学“打脸”了。

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的重要来源,适量摄入不仅不会升高血糖,反而有助于提高整体营养水平。

但要记住两点:一是选低GI水果,比如苹果、梨、柚子、草莓、猕猴桃、蓝莓等;二是控制量和时间,最好在两餐之间吃,每次不超过150克(约一个苹果的大小)。

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入适量水果的糖尿病患者,其死亡风险和并发症风险都有所降低,关键是别吃过量,也别空腹吃。

六、少量乳制品助控糖,选对种类很关键

乳制品中的乳糖让很多糖尿病人望而却步,但其实,合理摄入乳制品对控糖有益无害

特别是脱脂牛奶、低糖酸奶、奶酪等发酵类乳制品,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D和益生菌,这些成分对糖代谢和肠道菌群都有正面作用。

一项发表于《英国营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每天摄入1~2份低脂乳制品,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达12%,对已有糖尿病的人也能改善血糖控制。

但要避免高糖、全脂、添加香精的乳制品,比如甜味酸奶、炼乳、奶茶等,这些都是“隐藏糖库”。

饮食控糖,远不止“忌口”那么简单

很多糖尿病人控制饮食的方式就是“我就不吃了”,但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反而会导致蛋白质缺乏、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得不偿失。

科学控糖的核心是:吃得合理、吃得均衡、吃得有节制,但绝不是一味地饿自己

要做到“三餐定时、粗细搭配、荤素结合”,并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制定个性化食谱,才能真正吃出健康、稳住血糖。

写在最后

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吃错,比吃多更危险。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重新认识糖尿病饮食的关键点,让控糖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说了800遍,糖尿病人要适当多吃,这7类食物吃对了,身体越来越好

一说到糖尿病,很多人下意识就是两个字:忌口。仿佛只要“饿着”,血糖就能听话地往下降。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饮食控制从来不是“少吃”那么简单,而是“吃得对”才最关键。

饮食控制,不等于饮食压抑

人们对糖尿病的饮食管理,常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什么都不敢吃,连一口水果都小心翼翼;要么彻底放弃控制,觉得反正已经得病,干脆吃个痛快。问题是,这样的两头跑,其实都违背了身体的真实需求。

糖尿病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多了糖”的结果,而是复杂的代谢紊乱。控制血糖,不是靠饥饿,而是靠平衡。糖尿病患者比常人更需要“精明地吃”,而不是“少地吃”。

为什么“多吃”反而是必要的?

这里的“多吃”,当然不是指数量上的“胡吃海塞”。而是在营养结构上,更加注重某些对血糖友好的食物,适当增加它们的摄入量。这种“多”,是一种策略性的“多”,不是量的“多”,而是质的“优”。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长期能量摄入不足,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进而影响基础代谢,甚至反弹式升高血糖。更现实的是,一味吃得太少,还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肌肉流失,反而让身体更加脆弱。

第1类:高纤维蔬菜,血糖的“缓冲器”

膳食纤维像是血糖的减速带。它们不会直接升高血糖,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减少血糖的波动。常见的绿叶菜、芹菜、秋葵、洋葱、蘑菇等,都是纤维含量不低的好选择。

这些蔬菜热量低、饱腹感强,适当多吃还能帮助控制总热量摄入。这也解释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吃得多,反而更容易控制血糖。

第2类:优质蛋白,修复代谢的基石

与其担心蛋白质“太补”,不如理解它本该是日常饮食中的主角。蛋白质不仅参与身体修复,还能延缓饭后血糖上升,维持饱腹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肌肉流失速度更快,更需要足够蛋白质来维持基础代谢。

鸡蛋、鱼类、大豆制品、瘦牛肉等,都是既安全又营养的选择。关键在于选择低脂、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重调料的做法。

第3类:全谷杂粮,控制血糖的“慢释放”

白米白面虽然柔软可口,但升糖速度快,容易引发血糖波动。相比之下,糙米、燕麦、荞麦、小米等全谷物不仅营养更丰富,还能让糖分释放得更缓慢。

全谷杂粮并非越粗越好,关键是搭配合理。将精制米面与粗粮按比例混搭,既能保证口感,也能稳住血糖。

第4类:健康脂肪,别一棒子打死“油”

脂肪一直被误解为“健康杀手”,但不同类型的脂肪对身体的影响差异巨大。反式脂肪、动物脂肪确实要控制,但植物来源的不饱和脂肪酸却有稳定血糖、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橄榄油、坚果、牛油果、亚麻籽油等,都是值得在饮食中适当增加的脂肪来源。它们能帮助延缓胃排空,减少血糖波动,也能增强饮食的丰富性和满足感。

第5类:低糖水果,水果不是“糖尿病禁区”

水果含糖,但这不等于就是“毒药”。关键在于选择和控制量。糖尿病人完全可以放心吃一些低GI值的水果,比如苹果、柚子、蓝莓、猕猴桃等。

水果中的天然糖分与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共同存在,它们不会像果汁或糖水那样快速升糖。适量吃水果,不但不会坏事,反而能补充维生素和多种微量营养素,有益整体健康。

第6类:益生菌食物,肠道健康与血糖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比想象中复杂。肠道健康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纳豆、发酵豆制品等,在调节肠道环境方面有积极作用。

这并不意味着只靠吃点酸奶就能解决问题。但在整体饮食结构中增加益生菌食物,无疑是糖尿病管理的一步加分项。

第7类:含抗氧化成分的天然食物,减缓糖尿病的“隐性炎症”

糖尿病发展过程中,慢性低度炎症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如绿茶、紫甘蓝、番茄、深色浆果等,有助于清除自由基,缓解炎症反应。

这类食物虽然不能“治病”,但在饮食结构中合理加入,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应对代谢压力。饮食不是单一的武器,而是协同作用的一种调节。

饮食不是禁令,而是协商

与其把饮食控制看作一种限制,不如把它理解为一种协商。糖尿病患者要做的,不是极端地清除某类食物,而是理解食物背后的营养逻辑,用更科学的方式与身体对话。

饮食是人类文化中最日常、也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营养,更与身份、情感、习惯乃至家庭关系深度交织。真正可持续的健康饮食方式,一定是兼顾科学性与生活性的。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饮食困境

城市生活节奏快,外卖、加工食品充斥日常,很多人即使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也很难长期坚持。这其实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而不是个体意志薄弱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不建立起对食物的深度理解,只靠“意志力”来控制饮食,往往是注定失败的。糖尿病人的饮食管理,更多时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构,而不是一天三顿的“应付任务”。

食物之于健康,是长期的“谈判”

糖尿病人的饮食管理,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长期的谈判。这场谈判中,食物既是“对手”,也是“盟友”。真正有效的饮食策略,往往不是最激进的,而是最能长期坚持的。

吃得好,不意味着吃得少,而是吃得讲究。在科学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糖尿病管理的真正智慧。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晓明.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9):701-705.

[2]李红,张伟.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3):214-218.

[3]刘芳.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92-95.